關閉

新生兒斜頸,顧名思義就是初生嬰孩頸部歪斜,這是復健科門診常常可以見到的嬰兒疾病,其實這是一個不少見的情況,幸運的是,大部份的病人經過適當的治療之後,都可以有不錯的結果。

新生兒斜頸在東方人的發生率約為1.5%左右,男女比例約略相等,有一半的機會是出現在第一胎,尤其在胎位不正時更容易產生,大部分的新生兒斜頸發現於出生後3個月內。而在這些嬰兒當中,約有20%是暫時性的姿勢性斜頸。 造成此斜頸的原因,是胎兒在子宮內的最後二、三個月時,因為「姿態性擠壓」,以致出生後會有暫時性的斜頸外觀。這些嬰兒除了脖子歪斜以外,並沒有明顯的頸部活動受限或者是固定性變形。而這群嬰兒在出生後,隨著自主性肌肉的發展,到了二、三個月大時,已經可以自主的控制頭頸部的肌肉,也不會再有斜頸外觀的產生。造成新生兒斜頸的原因相當多,主要可分成以下幾類—

肌源性斜頸
這是最常見的斜頸類型,約佔了90%以上。

主要是因為頸部的一條肌肉「胸鎖乳突肌」攣縮所造成的頸部歪斜。若是右側的攣縮,則嬰兒的頭部會傾向右側,而下巴則斜向左側。

至於胸鎖乳突肌為何會攣縮,文獻上有許多不同的解釋—有些學者認為是嬰兒生產時,此肌肉受到傷害,造成肌肉內部出血,進一步使得肌肉纖維化而攣縮。而另外有一些學者則認為是因為胎兒在媽媽子宮內的胎位不正,造成肌肉或者是血管的壓迫,使得胸鎖乳突肌纖維化而攣縮。

骨源性斜頸
這是較少見的類型,約佔所有斜頸嬰兒的2%。

指的是因為骨骼的畸形所產生的斜頸,大部分是頭顱底部與第一及第二頸椎有問題所造成的。有一些是骨骼發育上的畸形,有一些則是合併關節原發性的變形或不穩定,這都會造成頸部歪斜,頸部活動不良。這類的斜頸有時會合併有腦幹或頸部脊椎神經受損的情形。

神經源性斜頸
這是極少見的類型,主要是因為腦部或脊椎神經的病變所造成,特別要注意是否有腫瘤的形成而壓迫神經或相關肌肉。

這類的嬰兒通常不容易一下子就診斷出來,經常會判斷錯類型,治療一段時間之後,發現沒有改善,才會重新仔細評估,找出真正的病因。

其他
包括感染、眼部病變(眼球活動不良或斜視)等,都會造成斜頸外觀的產生。

在日常生活中,爸媽如果有多注意寶寶頭部的姿勢及頸部的活動情形,就可以及早發現斜頸的問題。特別是在幫寶寶餵奶、洗澡或逗弄玩耍時,更是觀察的好時機。

如果寶寶雖然頭傾向一側,但是爸媽可以輕鬆的把寶寶的頭傾向另一側,不會有緊繃或是卡住的情形,這很有可能是“暫時性的斜頸”,爸媽不必太過擔心,大部分的寶寶都會自己恢復正常。

如果爸媽發現寶寶經常頭部歪向同一側,無法歪向另一側。或頸部肌肉有腫塊,肌肉緊繃。或是爸媽跟躺著的寶寶玩耍時,如果爸媽移到寶寶的另外一邊,結果發現寶寶的頭無法轉過來繼續玩耍。 這些都是比較嚴重的斜頸的症狀,建議帶寶寶到相關專業的小兒骨科醫師或復健科醫師門診,做進一步的評估,確認是何種原因造成的。

一旦診斷出斜頸之後,醫師就會做進一步的檢查,以找出造成斜頸的原因,接著才能根據病因,建議適當的治療方式。

通常醫師會先檢查胸鎖乳突肌是否有攣縮的情形,肌肉內是否能夠觸摸得到腫塊;如果有,則大部分都是「肌源性斜頸」。

若懷疑有骨骼或關節上的問題,則會進一步安排頸部的X光攝影,來評估頭顱底部及頸部脊椎是否有異常,來判斷是否為「骨源性斜頸」。 若懷疑是神經源性的斜頸,則必須安排腦部及頸部脊椎的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,來確認是否有神經病變的產生。 

另外,若寶寶有發燒,或頭頸部有明顯的紅、腫、熱、痛等情形,則要高度懷疑是否為頭頸部感染造成的斜頸。

早期診斷.早期治療

新生兒斜頸治療的預後,跟斜頸的原因有很大的關係。

大部分的肌源性斜頸,治療上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被動式牽拉,即可從醫院復健治療和在家自行復健兩方面著手。復健治療的首要目標就是教導家屬做在家治療計畫,其次才是物理治療;一般而言,會先針對胸鎖乳突肌上的局部纖維腫塊做熱療,用超音波使纖維腫塊軟化,而後再加上被動式牽拉,也可以做局部按摩;比較嚴重的情況甚至要使用頸圈來加強固定矯正。治療的時機是越早越好,因為嬰兒本身的頸部控制和力量會隨著成長逐漸變強,對於牽拉治療的抗拒會越來越厲害,同時臉部的變形也會因治療延誤而加重。通常斜頸若超過六個月以上就難以做到足夠的牽拉治療,持續超過一年以上就很難單靠牽拉治療,而有三分之二需要開刀治療。

在家自行牽拉治療主要是牽拉變緊攣縮的胸鎖乳突肌:

首先,讓嬰兒臉部向上平躺,治療者位於頭的上方;其次,以雙手手掌輕鬆地拿住頭顳部,手指自然地放在臉頰上;再來是溫柔地、慢慢地把頭轉向胸鎖乳突肌變緊攣縮的一側,也就是嬰兒頸部轉不過去的那一邊或是頭部傾斜的方向,盡量轉到底、轉到九十度;最後是一手扶住頭、一手壓住對側肩膀(肩膀的固定工作可以由另一個人來做),維持五到十秒鐘。簡單來說,就是傾向好邊、轉向壞邊。一天當中最少要做兩百次,所以需要爸爸媽媽或家中其他人一起來做自行牽拉治療,時間錯開分成幾回,並且避開剛餵完奶的時候,以免嬰兒用力掙扎抗拒造成吐奶。也可以針對局部腫塊做按摩,但效果比不上牽拉,也絕對不可以代替牽拉。此外,在家裏還要注意嬰兒頭部的擺位方式,盡量維持於頸部比較轉不過去的那一邊;同時,當跟嬰兒說話、遊戲、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時候,也要選擇與牽拉相同的一邊,誘導嬰兒主動將頭轉向變緊的一側。

在家自行牽拉治療需要耐心地持續數個月,也是最重要的治療主力。

足夠的牽拉可以獲得70~80%的成功率,一般會建議剛開始的時候務必把嬰兒每天帶來醫院做復健治療,除了可以觀察嬰兒對治療的反應,也是為了讓家屬能夠學會正確的牽拉技巧。等到情況改善之後,再慢慢改成僅僅在家牽拉治療,每隔一段時間來門診追蹤即可。不過,「骨源性的及神經源性的斜頸」,其預後就沒有肌源性斜頸這麼好。有時為了讓骨骼關節穩定而做的關節融合手術,反而會造成頭頸部僵硬的後遺症。但無論如何,儘早發現斜頸並開始治療,是非常重要的。因為愈早治療則治療方式愈簡單且治療效果愈好。

給斜頸嬰兒家屬的意見,當懷疑有問題時就要儘快帶來檢查、儘早開始治療;父母要瞭解自行牽拉治療的重要性,負起在家治療的責任;做好在家牽拉,記得是要傾向好邊、轉向壞邊。隨著頸部不再有腫塊、轉動逐漸靈活變鬆,種種臉部變形不對稱的情況也自然會慢慢跟著變好,還給嬰兒一個對稱的臉、一個正常的人生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