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閉

一、何謂「坐月子」

醫學上將生產過後身體和生殖器官復原的這一特殊時期叫做「產褥期」,需要6到8週,也就是42天到56天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「坐月子」,我國民間稱產後一個月為滿月,二個月為大滿月。這段期間的調養及衛生保健等,對產婦身體的恢復,以及日後長期的健康狀況影響非常大。同時,因家庭多了一位新的成員,無論對產後媽咪或是家庭都是另一種新的調適,此些都可以利用這段假期適應和調適。在這期間要讓產婦能充分休息、補充均衡且完整的營養,以恢復體力並調和精神和情緒,餵食母乳的還要顧及如何增生乳汁、有助哺乳。

二、「坐月子」的源起

在中國傳統家族中,婦女的地位常常決定於是否能為家族延續香火,因為重視生育的緣故而衍生出不少的傳統習俗,「坐月子即是其中之一」。

「產婦坐月子」的觀念源自漢朝,至今二千多年的歷史,其可追溯至西漢《禮記.內則》,是漢人婦女產後必經的一種儀式性行為,從孩子呱呱墮地開始到行滿月禮為止,為其整整一個月(或42天),因而名之為「坐月子」或「月內」,亦是西醫所稱的產褥期。民間對坐月子的說法是:「做的好,天天起得早;做不好,半生虛到老」、「月內無做好,到老就艱苦」,或許有點誇張,但這就表示對產婦坐月子身體的健康之重視。

歷史背景來說,以前的人生活艱苦、營養很差,很少有什麼吃肉的機會,生產又是風險很高的一件事(即使到現在也是),古時有一句俗話「拼的過麻油香,拼不過棺材板」或「生給贏,雞酒香;生給輸,四快板」。每分勞動力都很可貴,即使是產婦也不例外,且其好不容易生一個寶寶,也算是對這個家庭有了貢獻,所以就進補,希望產婦透過坐月子休養生息,多吃、多補、多睡、少事,一方面為了有充足的奶水延續生命,另方面為身強體健,以便日後能夠勞動。 以社會學的論點坐月子是協助產婦順利度過人生轉折,因為嬰兒的出生讓身體、生活有所改變,從人妻到人母、從外人到家人,坐月子的儀式促成使產婦進入神聖地位,周邊的人甘願為她付出,產婦趁此機會發洩累積的不平情緒,消除長期積勞。

從中醫學角度論述,因為經過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、體力耗損,處於「血不足,氣亦虛」的狀態,大約需 6~8 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,這段時間的調養正確與否,關係到未來日子的身體健康,尤其產後第一個星期是坐月子最重要的時間,關乎坐月子的成敗,效果也最顯注,如果能抓住生產的機會調整體型,或治療某些生產以前身體上的症狀,按照正確的方法坐月子,好好的補充營養,充分的休息,就能帶給你往後幾十年的健康身體。

為了幫助婦女產後調養身體,中國人很早就設計了一套方法,讓產婦把身體好好的補一補,其講究飲食方面與飲食上的禁忌,及一些生活上的規範與禁忌,在坐月子期間影響身體復原最甚者為勞動工作,因此傳統坐月子在行為上的規範禁忌又比飲食更為人所重視,一般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避免得到「月內風」。所謂「月內風」是指坐月子期間不遵守行為上的規範及禁忌而得到一些病痛,包括頭痛、手腳酸痛、腰酸背痛、全身酸痛、虛弱無力、手腳冰冷、易感冒、易寒等。

坐月子儀式,可分分離、過渡、結合三個儀式層面:

(一)分離儀式

一旦屆臨產期,家人會將婦女單獨留於臥室中,除了產婆,其他人都不準入內,尤其新生兒出生後,月內房幾忽成了禁地,只限家人及近親進入,且產婦本身被嚴格禁止外出,便是種分離儀式,也藉此儀式拉開了坐月子儀式的序幕。 

(二)過渡儀式

以產婦為主體,除了臨盆時得分離儀式之外,其他具分離性的儀式、及不修飾的儀式,應視為過渡儀式,如不外出、不與人接觸,或不洗頭、不洗澡,此時產婦的情形是曖昧不清的,過去與未來在此時交集,其現狀變的模稜兩可,人的身份尚未定位,自無法參加須有明確身份角色的社群生活,通常過渡期長達一個月。 

(三)結合儀式
  • 磧腹:意思是說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,婆婆準備好一碗熱食餵媳婦吃。而就補身的意義來看,意思根本不大,堅持要作的原因,正是表示對媳婦的接受。
  • 洗三:第三天要給小孩洗澡的儀式,並非隨便洗、擦乾就好了,還要放一些石頭、銅幣、艾草等,洗完澡才正式穿衣服,傳統上前三天是不穿衣服的,只用布巾包裹而已。然後抱去拜祖先,報名、註冊,表示家庭對這個孩子的接受。
  • 報喜:婆家要在小孩出生的三至七天之內,派一個人去娘家報告好消息,通常是派先生去。報喜按規矩要帶些禮物,一般都是雞、酒、油飯。娘家得到消息與禮物後,會把禮物分給親友,也有通知的意思。
  • 送庚:產後第十二天的「送庚」,意思是娘家要回送禮物到婆家,主要是作月子時要吃用的物品,來表示娘家的瞭解與接受。
  • 滿月:滿月時會請客,送親友油飯、紅蛋、蛋糕也是一種宣告,在鄉下收到油飯,會還一把米、或花生(看當地的物產)。這不止表示禮尚往來而已,也表示瞭解與接受。

而坐月子儀式在行為規範多被視為迷信又極具反結構性,但卻仍能歷經數千年不衰,並深入每一個漢人家庭,因為其實經過分析後,發現行為規範,是古人智慧與經驗的累積;其潛藏的生理認知與醫療關念,與現代醫療理論相較並不遜色,也使我們理解坐月子儀式與均衡和諧宇宙觀之間的契合。

其他

其實只有漢族最重視坐月子,臺灣的早期原住民是都沒有做月子的習俗!

且甚至規定懷孕要生,要用木片直接剖開孕婦肚子,也有很多族都是就地生,所以,並不是我國要做月子,坐月子是漢人的習俗!我國漢族外的原住民,當婦女接近臨盆時,由其家人的婦女(母親、姊妹……)等協助接生,而接生婆往往是最有經驗的婆婆或母親。當小孩生出母體時,其臍帶用山刀剪斷,胎盤埋在穀倉下。 
產婦第二天或第三天即開始工作,無坐月子之習慣,嬰孩都是餵母乳。

西方也不是每一國都有坐月子:

在英國,生完孩子沒有坐月子一說。

20年前,她們認為應在家休息15天。但現在,她們覺得休息幾天就足夠了。一般來說,產婦在醫院裡休息二、三天,就由丈夫接回家,但她們也不是就這樣待在家中,她們會去逛街買東西。英國產婦專家則認為,每位產婦都有奶,多、寡取決於是否給嬰兒吸。至於有的產婦經過嬰兒吸後仍無奶或奶少,是因為體內荷爾蒙失調,這需要藥物治療。會找醫生開催奶藥。只要醫囑每天早晚進藥,沒喝魚湯也沒有喝雞湯,天天奶水不斷。

在法國有坐月子,並認為坐月子是女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情,有很多忌諱﹕

生男孩要坐30天月子(有的地方要坐雙月子,也就是60天),生女孩要坐40天月子,原因是生了女孩,媽媽的身體更傷,要多養10天。用竹子做成類似百葉窗的帘子,調好角度,當作門帘或窗帘,既保證了空氣流通又避免風直吹進屋。有專門的保姆伺候月子,產婦一天要吃五六次,以雞、蛋、湯、粥為主。產後第幾天熬魚湯或燉雞湯催奶都有講究。一個月子下來,要吃掉10~20隻雞和20多斤雞蛋。
產婦所有的生活用水,必須是開水晾涼的。產婦要避免著涼,不能出屋,不能久坐,不能吃水果和蔬菜;不能穿拖鞋,腳後跟不能露在外面,坐著腰後不能空,須墊上;不能洗頭洗澡,不能刷牙、不能梳頭;不能看電視、不能哭;躺著時,兩腿並緊,防產後出血,不能長時間仰著睡;不能喝白開水,要多喝紅糖水。